2012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联合承办的 “2012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于2012年6月15日至17日在美丽星城—湖南长沙召开,来自全国40多个口腔院校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以特邀专题报告、大会发言及优秀青年研究奖评选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吴祖泽院士光临会议指导并做了题为“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的特邀专题演讲,报告了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性应用、国家对此类治疗的政策和指导方针等,并对此类治疗的前景作了展望,对相关科研和临床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南加州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鍾正明院士作了题为“从外胚层器官之再生谈再生医学新趋势”的报告,认为如何提取和利用再生的力量,是一个挑战。可以通过学习再生生物学的一些原则,并将其应用到再生医学;并讨论了如何从大自然中学习,通过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从而调节修复或再生的伤口愈合过程。美国南加州大学施松涛教授以“间充质干细胞:从实验台到临床的转化”为题作了报告,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了系统的介绍,认为其是一种无伦理学限制、无免疫排斥、对供受者无损害、取材方便、纯度高而又保持生物特性的干细胞群体,可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多种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带来真正的实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陈万钧教授作了题为“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功能和应用”的报告,认为CD4 +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独特的调节性T细胞,TGF-β是诱导FOXP3的关键基因,在胸腺及外周血产生“诱导”调节性T细胞,并对Tregs对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包括干燥综合征和口腔癌的免疫治疗)的潜在影响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作了题为“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报告,就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病临床及基础研究作了介绍,认为异体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治疗自身免疫病,为全身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王松灵教授作了题为“功能性牙齿再生”,系统地介绍了组织工程牙齿再生及通过发育方式进行牙齿再生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全牙再生种子细胞的研究现状。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金岩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去细胞与自分泌ECM的组织再生研究”的报告,总结了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再生人体组织器官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器官再生中的细胞与自分泌ECM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诱导分化成为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领域的非常关键的问题,对其在组织再生中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对再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加快推进组织工程产品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孙宏晨教授作了“载药和载基因纳米复合生物材料促进颌骨损伤修复的研究”的报告,就纳米复合生物材料促进骨损伤修复的研究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将纳米材料与具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或基因复合,最终可实现骨损伤的修复与重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田卫东教授作了“利用牙源性生物支架及牙源性细胞构建生物牙根相关研究”的报告,认为利用牙囊细胞膜片和TDM支架材料进行生物牙根构建的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进行组织工程牙根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李铁军教授作了“显微镜下的风景”的报告,阐述了显微镜下的组织切片将复杂的三维结构解析为具有代表性的二维切片,通过分析、对比判定组织或细胞的正常或异常;显微镜下的变幻、多彩绝不逊于大自然的魔力,在不断地邂逅镜下的这份意外、不断地品味心中那抹风景的同时,还从这些看似无关的内容中寻找到某些意外联系,透过显微镜捕捉心里的瞬间感动。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唐瞻贵教授的报告“口腔疣状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系统介绍了口腔疣状癌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本次大会还就口腔肿瘤生物学设专题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毛力教授作了题为“以口腔癌为例,生物标志物用于癌症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的报告,认为生物标志物显示出提高患癌症的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的巨大潜力,介绍了从单一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标记面板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个人患口腔癌的风险,并提出了新的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筛查战略。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何祥火教授作了题为“非编码小RNA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报告,发现miRNA不仅与m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且能与基因家族的蛋白编码区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表达,为研究miRNA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阻断肝癌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翦新春教授作了题为“粘膜下纤维病变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口腔膜下纤维病变的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陈万涛教授作了题为“头颈部上皮癌小分子RNA的异常调节及功能”的报告,认为miR-143和miR-145可能是上皮癌的治疗靶点,而miR-153可能是一个新型的EMT调节分子,针对Snai1、ZEB2和miR-363的治疗措施具有降低癌症转移的作用。此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贾荣副教授、中山大学口腔医学院王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江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萍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黄欣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峰博士等专家就国内外口腔颌面肿瘤生物学的研究在会议上交流了各自的科研成果。
大会还从会议投稿中选拔了6篇论文作了大会发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蒋欣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杜娟教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刘习强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的孔亮博士、刘文佳博士、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刘欧胜博士等国内外口腔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骨干分别在会议上报告了各自的科研成果,反映出我国口腔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本次会议还进行了第二届口腔生物医学优秀青年研究奖的评选。经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在各单位遴选推荐,共有23名候选人入围参加最终评选。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组织了18位国内外的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来自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吴晓珊博士获得一等奖;严明、杜娟、孙瑶共3人获得二等奖;刘云松、江潞、曹钰、王福、张阳、杨细虎共6人获得三等奖。
本次会议交流了当今口腔生物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多名中青年学者在会议上发言,并进行了第二届优秀青年研究奖的评选,表明我国口腔生物医学研究的中青年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相信通过本次学术会议,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学术交流结出硕果,引领学科方向,促进我国口腔生物医学的发展,为我国口腔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事业的相互促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范志朋,王松灵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