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专委会
下载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C-Root SP和iRoot SP生物陶瓷封闭剂根管充填超填率及术后疼痛的对比研究
雷港 卞敏霞 李娜 闫明 周莉丽 李泽汉 吴锦涛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29-34.
摘要
(
175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C-Root SP、iRoot SP两种生物陶瓷根管封闭剂根管充填后封闭剂超填率及其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498例因牙髓炎或根尖周炎需行根管治疗的患牙,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为4组:iRoot SP根管封闭剂单尖法根管充填组、iRoot SP根管封闭剂配合热牙胶垂直加压根管充填组、C-Root SP根管封闭剂单尖法根管充填组、C-Root SP根管封闭剂配合热牙胶垂直加压根管充填组。通过术后X线片评价记录各组患牙封闭剂超填情况,通过回访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记录4组患者在根管充填后1、3、7 d的疼痛情况,并分析封闭剂对根管充填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iRoot SP和C-Root SP的总体超填率分别为45.5%和43.3%,使用同种充填技术时,两种封闭剂的超填率无显著区别(P>0.05),根尖周病变患牙各组的封闭剂超填率均大于根尖周无病变组(P<0.05);两种封闭剂热牙胶充填法的封闭剂超填率均高于单尖法(P<0.05);两种封闭剂充填术后疼痛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的术后疼痛程度多为轻度疼痛,两种封闭剂超填均对术后疼痛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使用C-Root SP和iRoot SP根管充填后封闭剂超填率及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在骨损伤修复中的变化和作用
张晓毅 张旗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91-194.
摘要
(
396
)
可视化
收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功能是骨损伤修复的生物学基础。线粒体作为BMMSC能量工厂和信号传递中心,通过调控BMMSC功能在骨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线粒体结构功能损伤不仅导致BMMSC能量代谢异常,并且能够释放促损伤信号分子导致其细胞增殖分化功能异常,从而影响骨修复。本文就近年来BMMSC线粒体结构功能在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损伤修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干扰MT1-MMP表达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肖涛 郝峰瑶 郑政 谢狄亚 王志勇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60-164.
摘要
(
32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探讨其对OSCC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OSCC及癌旁组织样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样本中MT1-MMP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表达。采用小干扰RNA(siRNA)靶向干扰HSC3细胞MT1-MMP基因,实验分为siControl、siMT1-MMP、siContro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iMT1-MMP+TGF-β1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MT1-MMP、E-cadherin、TGF-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UTL1及Wnt5a的表达。结果:相对于癌旁组织,OSCC组织中MT1-MMP mRNA水平为高表达,E-cadherin为低表达(P<0.05);在干扰MT1-MMP表达后,HSC3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与siControl和siMT1-MMP组比较,siControl+TGF-β1组和siMT1-MMP+TGF-β1组细胞侵袭能力增强(P<0.01);与siControl+TGF-β1组比较,siMT1-MMP+TGF-β1组细胞侵袭能力减弱(P<0.01);与siControl组相比,siControl+TGF-β1组中MT1-MMP表达及TGF-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UTL1及Wnt5a表达显著升高,E-cadherin表达下降(P<0.01);与siControl+TGF-β1组相比,siMT1-MMP+TGF-β1组中MT1-MMP、CUTL1及Wnt5a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所下调,且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干扰MT1-MMP可能通过调节TGF-β1诱导的EMT进程抑制OSCC细胞侵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成釉细胞瘤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肖语欢 李瑾 周薇娜 江飞 张娟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6-11.
摘要
(
31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间充质样成釉细胞瘤细胞(M-AMC)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自噬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BMSC对M-AMC功能影响的部分作用和机制。方法: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M-AMC并鉴定,构建非接触M-AMC/BMSC共培养体系,通过EdU检测M-AMC增殖变化,利用结晶紫染色、Western blot等检测M-AMC迁移、侵袭功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改变。结果:通过原代分离培养得到的M-AMC,主要来源于间质,并具有一定的干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共培养组3、7 d M-AMC增殖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共培养组在24、48、72 h的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出的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M-AMC在和BMSC共培养后,自噬表达水平显著增强(P<0.01)。结论:BMSC的旁分泌作用可以上调M-AMC自噬水平,从而促进M-AMC增殖、迁移、侵袭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系统性疾病伴有的牙本质发育不良表型分析
朱玉龙 苏桐宇 王祥璞 段小红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19-22.
摘要
(
31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以伴随牙本质发育异常的系统性疾病为研究目标,对其伴有的牙本质发育不良(DD)表型进行归纳分析,补充其表型研究。方法:通过口腔罕见病名录以及PubMed数据库寻找相关疾病的已报道病例,对其牙本质相关的表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共搜索到59个伴随DD的系统性疾病病例,分属高血磷症型家族性类肿瘤钙质沉积综合征(HFTC)和Ehlers-Danlos综合征(EDS),这些病例除相应的全身各个系统症状外,其牙本质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髓腔体积缩小(55.9%)、牙髓钙化(50.8%)和牙根发育不良(35.6%)等类似DD的表型,但部分患牙的牙根特征与经典DD不尽相同,18.6%出现牙根变长,此外还有8.5%产生牙齿变色。结论:伴随牙本质异常的系统性疾病常具有特征性的DD表现,其表现可能典型或者非典型,均可作为鉴别此类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活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
高岚青 朱沁 仝悦 孙颖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12-18.
摘要
(
31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脂多糖(LPS)对活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25 ng/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0.3 μg/mL P. gingivalis LPS刺激人中性粒细胞35 min,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性NETs的形成,酶标法对胞外DNA定量,PCR法检测构成NETs的DNA来源。检测产生活性NETs的中性粒细胞感染P. gingivalis后胞内外的细菌数量,以明确NETs的杀菌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产生的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f)、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GM-CSF+P. gingivalis LPS可促进线粒体DNA来源的活性NETs形成和胞外DNA数量的增加(P<0.05),增强中性粒细胞对P. gingivalis的杀菌活性(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GM-CSF+P. gingivalis LPS刺激的中性粒细胞ROS和Raf、MEK、ER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处理后,GM-CSF+P. gingivalis LPS组胞外DNA数量降低,ROS水平降低(P<0.01)。结论:GM-CSF+P. gingivalis LPS可能通过Raf、MEK、ERK磷酸化调控ROS生成,促进人中性粒细胞形成活性NETs,进而促进P. gingivalis的清除,调控牙周免疫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施万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骨代谢中的作用
朱嘉言 李奇林 徐子航 胥春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50-53.
摘要
(
279
)
可视化
收藏
施万细胞(SCs)是一种重要的周围神经细胞,研究显示SCs等周围神经组织细胞在骨组织代谢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SCs可能通过其分泌的外泌体影响Wnt、MAPK、Hippo等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的成骨分化,参与体内骨代谢稳态的调节过程。关注SCs来源的外泌体在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或将为今后研究骨再生机制、促进骨再生以及探索颌骨缺损修复新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数据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基于RANKL/OPG通路探讨GsMTx4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
王贺 李易 张曼 张严匀 张苗苗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69-174.
摘要
(
27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RANKL/OPG通路探讨Piezo1蛋白通道的抑制剂GsMTx4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5只健康SD雄性大鼠构建正畸模型,随机分为对照、加力、加力+GsMTx4组。测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牙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在压力侧牙周组织的表达量及定位,并观察RANKL/OPG比值的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压力侧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变化。结果: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牙齿移动距离逐渐增加,加力组牙齿移动距离高于加力+GsMTx4组(P<0.05);加力组与加力+GsMTx4组RANKL、RANKL/OPG比值以及破骨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OPG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加力+GsMTx4组的值低于加力组(P<0.05)。结论:GsMTx4能够降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中RANKL、OPG蛋白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降低骨吸收活动,进而抑制牙齿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VEGF促进内皮祖细胞参与大鼠正畸实验模型牙周组织改建的研究
印倩文 谷德奥 熊丽平 苗雷英 刘超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48-153.
摘要
(
27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正畸实验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区的分布,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其趋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大鼠牙移动模型,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外周血EPC。在体外实验中以VEGF干预EPC,观察其增殖、迁移能力。将BrdU标记的EPC通过尾静脉注入模型大鼠体内,观察EPC在牙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及VEGF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大鼠EPC,在牙周移动大鼠外周血富集,完成细胞表型鉴定。VEGF可促进EPC体外增殖能力(P<0.05),对EPC的趋化、迁移有促进作用。经BrdU标记的EPC注入模型大鼠体内后,牙周组织BrdU EPC阳性数目增加;VEGF在实验组(尾静脉注射EPC细胞)的张力侧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论:正畸牙移动时外周血EPC可趋化聚集于牙周组织,并在VEGF的调控下参与牙周组织改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LncRNA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刘玥 程靖媛 蒋少云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54-58.
摘要
(
275
)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其成骨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可以调控MSCs细胞周期、增殖、转移、免疫和分化。近年来对lncRNA的深入研究揭示lncRNA能调控MSCs成骨分化。本文对参与调节MSCs成骨分化的lncRNA及其作用和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PLA/PVP-GEL复合支架对MC3T3-E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成骨性能的初探
陈安琪 吴清霖 吴勇敏 林媛媛 赖颖真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4
): 234-240.
摘要
(
27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聚乳酸(PLA)复合明胶(GEL)与不同比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改性后对成骨细胞MC3T3-E1的生物学行为及成骨性能的影响,为骨组织工程载药方向支架研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PLA/PVP-GEL复合支架,其中GEL比例固定,PLA/PVP质量比例确定为10:0,8:2,7:3,5:5。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进行复合材料理化性能表征,CCK-8法比较各组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C3T3-E1在各组支架上的黏附形态及分布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各组支架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真空冷冻干燥法可制备出具有不规则多孔形貌的复合支架,PLA/GEL复合不同比例的PVP的支架材料亲水性均有改善,MC3T3-E1在各不同质量比例的复合支架上均能黏附,8:2 PLA/PVP-GEL复合支架的细胞黏附形态及黏附率最佳。各组支架均对MC3T3-E1的成骨分化具有积极作用,8:2 PLA/PVP-GEL复合支架对MC3T3-E1的成骨分化促进作用最佳。结论:8:2 PLA/PVP-GEL复合支架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基础载药支架而进行后续载药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氧化锆表面接枝绿原酸-壳聚糖复合物促成骨效果
吴桐 洪高英 周齐悦 陈晨 谢海峰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42-147.
摘要
(
27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氧化锆表面接枝生物活性成分——绿原酸(CGA)-壳聚糖(CS)复合物对骨结合促进的效果。方法: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于氧化锆表面,再接枝用CS包裹后的CGA,建立生物活性涂层。采用接触角计、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涂层进行表征分析。利用具有高成骨分化潜能的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评价涂层的促细胞增殖、粘附及成骨诱导作用。结果:PEI及CGA-CS复合物成功接枝于氧化锆植体表面,该涂层增强了氧化锆表面的亲水性,能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及粘附,促进MC3T3-E1表达骨钙素(Oc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等成骨相关蛋白。结论:氧化锆植体表面PEI涂层接枝CGA-CS复合物具有促进氧化锆表面成骨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颌骨与不同部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潜能的比较
俞悦 吴佳益 汪成林 叶玲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46-49.
摘要
(
272
)
可视化
收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骨组织工程技术是目前治疗骨缺损的前沿方法。目前BMSCs的研究多聚焦于躯干骨(如髂骨)和附肢骨(如长骨)来源的BMSCs,而大量研究显示颅颌面骨(如颌骨)来源的BMSCs相较于其他部位来源的BMSCs在表型和功能上存在差异。本文对颌骨与其他部位来源BMSCs的比较研究做一综述,从而推测颌骨来源的BMSCs具有更强的应用潜能,更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尤其是颅颌面骨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牙髓成纤维细胞乳酸堆积对牙髓炎的影响
王梦琪 张旗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54-159.
摘要
(
27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牙髓炎中牙髓成纤维细胞(DPF)乳酸堆积与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大鼠牙髓炎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髓炎症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乳酸脱氢酶A(LDHA)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观察波形蛋白(Vimentin)与LDHA共定位情况。收集人健康及龋坏第三磨牙,提取正常及炎症牙髓组织检测乳酸含量。体外培养人DPF,加入LDHA抑制剂GSK2837808A,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组、抑制剂组,检测乳酸产生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PF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LDHA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大鼠正常牙髓相比,大鼠牙髓炎模型建模1、3 d时炎症浸润逐渐增加,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LDHA表达随之增高,3 d时最为显著(P<0.05);7 d炎症减轻,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LDHA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炎症牙髓组织中DPF的Vimentin与LDHA可见共定位。人炎症牙髓组织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牙髓(P<0.05)。体外使用GSK2837808A处理人DPF,乳酸分泌减少,LDHA及炎症因子表达降低(P<0.05)。结论:在牙髓炎发展中,DPF的乳酸生成与炎症程度相关,乳酸的堆积可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通过抑制LDHA可致人DPF的乳酸产生及炎症因子表达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成人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的三维影像学研究
叶以慈 赵娜 王若冰 马俊青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35-40.
摘要
(
25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咀嚼肌形态改变及其相关性。 方法: 选择安氏I类和II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各30例,收集其正畸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观测下颌升支、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等形态指标,比较分析治疗前后咀嚼肌的变化。 结果:正畸治疗前后相比,安氏Ⅰ类咬肌角度、咬肌宽度、翼内肌宽度、翼内肌厚度、翼内肌面积、翼外肌上头面积有明显变化,安氏Ⅱ类 1 分类咬肌角度、咬肌宽度、咬肌厚度、翼外肌上 头厚度、翼外肌上头面积有明显变化,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Ⅰ类患者翼内肌面积、翼外肌下头厚度变化量 和安氏Ⅱ类 1 分类患者相比明显偏大,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氏I类和II类1分类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形态变化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预弯操作对不同机用镍钛器械抗疲劳强度和弯曲根管形态的影响
向科臻 陈亮 杨德琴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75-179.
摘要
(
25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预弯操作对不同代镍钛器械的抗疲劳强度的影响,以及在根管预备过程中对弯曲根管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Hyflex CM(HCM)、Protaper Universal(PTU)S1、PTU S2、Protaper Next(PTN)X1、Mtwo 10/.04、Mtwo 15/.05共6种型号机用旋转镍钛器械作为研究对象,每种器械分别被分为预弯组和非预弯组(n=10)。采用自制模拟人牙弯曲根管不锈钢块和固定机用镍钛马达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疲劳测试,通过高清数码摄像机记录每个测试样本从旋转开始到器械断裂的全过程,计算出各组镍钛器械断裂时的旋转时间和旋转圈数;选取48个弯曲度为20°~60°的牙根作为研究模型,随机平均分配到PTU S2、PTN X1(15/.04)、Mtwo(15/.05)的各预弯组和非预弯组(n=8),利用Micro CT对预备前、后的根管形态进行扫描记录,计算并分析各测量点的根管偏移量(CT)。结果:旋转疲劳测量结果显示,对于HCM、PTU、Mtwo机用镍钛器械,两组间的抗旋转疲劳强度无差异(P>0.05),但对于PTN机用镍钛器械,预弯操作会明显降低样本的疲劳断裂时间和圈数,两组间抗旋转疲劳强度有差异(P<0.05)。两组控制记忆镍钛器械HCM的抗旋转疲劳强度都明显高于其余三种镍钛器械(P<0.05);对预备后根管偏移量的测量结果显示,对于Mtwo、PTU、PTN三种机用镍钛器械,各自预弯组与非预弯组间根管预备后偏移量无差异(P>0.05)。结论:PTN抗疲劳强度受预弯影响相对较大,避免预弯操作;Mtwo和PTU抗疲劳强度受预弯影响相对较小,可适当进行预弯操作,而HCM抗疲劳强度是比较适用于使用预弯技术的机用镍钛器械。将尖端直径<0.15 mm的机用镍钛器械预弯后发生永久形变、并进行弯曲根管预备时,发生根管偏移的概率较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mRNA m6A修饰与口腔疾病
宋薇 盛睿 袁泉
口腔生物医学 2023, 14 (
1
): 1-5.
摘要
(
250
)
可视化
收藏
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作为真核生物 mRNA 中最丰富的表观遗传修饰,广泛参与进干细胞分化进程调控、哺乳动物发育、肿瘤产生和免疫调控等多种生命过程中。m6A甲基化过程是可逆性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阅读蛋白组成。近年来,多篇文章表明m6A修饰在口腔组织发育和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m6A在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在牙、颌骨、关节、黏膜等组织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口腔中复合树脂材料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于依岩 张志民 赵洪岩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4
): 261-264.
摘要
(
248
)
可视化
收藏
复合树脂是口腔临床工作中重要的材料之一,主要应用于牙体缺损的修复,粘接等方面。但是其内含的单体之一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phenol A diglycidylmethacrylate, bisGMA)很容易被来自细菌以及唾液中的酯酶降解,产生副产物双羟丙氧基苯基丙烷(Bishydroxypropoxyphenyl propane,bisHPPP)进而影响患者修复体的使用寿命,这就称为复合树脂的生物降解。因此,本文系统地就复合树脂生物降解的原因,机制,在不同口腔材料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避免进行综述,为临床中使用复合树脂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自产氧抗菌光动力纳米体系对炎症调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博梦 王林 孙晓琳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4
): 208-213.
摘要
(
24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自产氧的抗菌光动力纳米体系——F@Ce6-M对炎症调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F@Ce6-M并对其进行表征、生物安全性的评价。使用630 nm光照射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菌液处理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建立炎症模型,分别加入F@Ce6和F@Ce6-M并设立相应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评价F@Ce6-M介导的抗菌光动力治疗(aPDT)对炎症调节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F-κB/p65亚基易位情况,分析F@Ce6-M的免疫调节机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并采用碱性磷酸酶(ALP)进行染色,评价F@Ce6-M在炎症微环境中对前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F@Ce6-M介导aPDT能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表达,并且效果明显优于F@Ce6-M光照组(P<0.05);而各组间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精氨酸(Arg)-1和IL-10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巨噬细胞中NF-κB/p65易位的免疫荧光实验中,F@Ce6-M光照组可抑制NF-κB/p65亚基转位(P<0.05)。对于成骨标志物基因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光照组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蛋白(COL-1)、骨钙蛋白(OCN)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F@Ce6-M光照组的基因表达量升高最为显著(P<0.05)。在ALP染色实验中,光照组的ALP活性水平显著上升,F@Ce6-M光照组ALP活性水平升高最为显著(P<0.05)。结论:自产氧的抗菌光动力纳米体系能够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并对成骨细胞的成骨潜能有显著的恢复作用,从而增强aPDT治疗牙周炎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Bmal1基因对牙体硬组织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莹 陈阳 彭淑桢 王敏 夏海斌
口腔生物医学 2022, 13 (
3
): 195-202.
摘要
(
246
)
可视化
收藏
Bmal1是生物钟基因的核心基因,通过负反馈调节主导其他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和翻译。牙体硬组织的发育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质的形成和矿化。Bmal1基因作为生物节律的核心基因,对牙体硬组织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本文对Bmal1基因对牙体硬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编辑部公告
关于《口腔生物医学》变更刊期和页码的通知
(2023-10-07)
2020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杰青优青论坛 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一轮)
(2020-09-23)
关于编辑部恢复正常办公的通知
(2020-04-01)
第十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 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一轮)
(2020-02-13)
关于《口腔生物医学》变更刊期和页码的通知
(2023-10-07)
关于疫情期间编辑部办公的通知
(2020-02-11)
本网站启用一级域名
(2016-12-27)
2016国际口腔及颅颌前沿研究研讨会暨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年会会议纪要
(2016-12-21)
2016年第一届口腔生物医学新锐奖获奖名单
(2016-12-21)
2016年第五届口腔生物医学优秀青年研究奖获奖名单
(2016-12-21)
更多...
下载中心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公司
口腔医学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